(文/朱琴)15元的ESP芯片飙升至1500元、20元的芯片涨价到2500元、传闻某汽车企业囤积大量芯片,另外缺芯停产、缺芯减配的消息不断传出........这些魔幻的现实,正是发生在3年前中国智能汽车爆发之时。
“缺芯结束后,市场从‘供给为王’的阶段性状况,重新回到了充分市场竞争。”3月16日,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2024)论坛期间,纳芯微创始人、董事长、CEO王升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说到。
据亿欧智库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智能电动汽车的销量增幅高达117.1%,渗透率也从上一年的14.1%升至27%。尽管近3年智能电动车的销量和增幅仍持续上涨,但毫无疑问2020年是智能电动汽车爆发原年。
据统计,到2023年中国已有近300家公司开发汽车芯片产品。巨大的市场机遇吸引一大批企业的加入。其中,纳芯微正是其中之一。
“国内的芯片企业已经走完从0到1”对于行业的发展现状,王升杨说到。但他表示,整车上用的模拟芯片种类非常多,对芯片的要求也非常高,国内的芯片企业目前在产品核心性能、质量表现、技术创新等领域,还处在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
从2023年开始,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硝烟越来越浓。年销量快速攀升的背后,竞争也越来越白热化。从去年开始,价格战此起彼伏。今年年初,价格战持续升温,同时新能源汽车价格不断下调。
“在整车市场竞争的带动之下,所有的汽车零部件包括汽车芯片都在经历着非常严峻的市场竞争。”对于当前的市场环境,王升杨表示。
去年,纳芯微规划在单车价值上实现2000元的目标。此次采访中,王升杨毫不避讳的表示“降价之后,芯片的单价金额在缩水,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挑战。”据其透露,纳芯微可销售物料的单车芯片价值从去年的400元左右,提升到每辆车约900元人民币。
“欧美的芯片厂商现在开始有充足的供给之后,也在以低价的策略试图重新抢回市场份额。”王升杨说到。“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一直在思考国产芯片公司到底应该怎么办。”
一是积极地应对市场竞争,牢牢占住优势领域的市场份额。对此,他举例表示,纳芯微在过往凭借隔离产品的优势在汽车三电等强电应用上,已经占据了比较不错的市场份额,现在这个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但通过和客户积极地沟通响应市场的竞争,来守住市场份额。
“对于中国的芯片公司来说非常重要的一点,抓紧时间快速构建自己的核心能力。”王升杨认为这是国产芯片实现替代非常重要的部分。因为企业的发展不能仅靠国产化政策和客户的优先保供策略等阶段性的支持,最终还是依赖自身核心能力的提升。
第三点是“应用创新”。对此,王升杨解释,“过往国产芯片公司大部分做的是原位替代的产品,缺芯的时候可以在客户系统中实现更快的替换,容易快速上量。但今天整个市场回到供应稳定、充分竞争的状态,如果还是只满足于做me too的产品,我觉得国产公司永远没有办法真正去跟国外的巨头竞争。”
在燃油车时代,发动机、变速器等核心关键技术制约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时代,电池、电驱、车规级芯片等核心技术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
在王升杨看来,中国芯片行业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面对中国新能源的出海热潮,向海外市场布局,将是中国芯片企业强化产业竞争力的必然之路。
“国际化一直是纳芯微这两年非常关注的方向”王升杨说到,“纳芯微坚定地要走国际化的道路”。因为,芯片行业处在整个电子信息产业链非常上游的位置,意味着这个行业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全球化的行业,而全球领先的芯片公司无一例外都具备经营全球市场的能力。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目前中国汽车芯片的国产率仅一成左右。目前,汽车半导体领域主要由瑞士意法半导体公司、荷兰恩智浦半导体公司、德国英飞凌科技公司等国外企业主导,中国国产化率较低。盖世汽车的数据显示,控制电流、影响新能源汽车性能的功率半导体的中国国产比例仅为15%左右,用于实现自动驾驶等功能的尖端芯片国产化率则不到5%。
“中国的芯片公司未来要跻身全球领先的行列,那么我们别无选择,一定要有能力进入全球市场。”王升杨强调。
据了解,纳芯微目前已经在欧洲、日本、韩国建立了分公司,组建起本土团队,开始逐渐服务当地的客户。“在服务好本土中国汽车产业链出海的同时,我们也在积极开拓海外本土OEM和Tier1客户群体,我们期待能够以中国芯片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增量价值,与他们建立起更紧密的合作。”王升杨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国汽车出口量暴增,欧美等地区对中国汽车企业的也越来越明显。作为智能化中的重要部分,半导体和汽车芯片也连带受到海外政策的打压。
但据最新消息显示,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今年要求汽车制造商扩大购买国产零部件,促进国产芯片的使用率。据悉,该部门此前还为汽车制造商设定了一个非正式的目标,要求到2025年使车辆中五分之一的芯片来源于本土,但目前该部对这一目标实现的进展并不满意。
很显然,在政策的指导下,中国本土芯片企业将迎来新一轮巨大机遇,国产替代的进程或将进一步加快。